5月中旬,我校一顽劣初一男生,在其父领回家管教途中,撒谎逃逸到附近电站蓄水池游泳溺亡。教育部官方网消息称6月9日山东、湖南、黑龙江发生三起学生溺亡事故,共有16名学生溺水身亡!6月前11天,广东省溺亡学生10人……近日频发的这些中心小学生溺亡事件,再次灼痛国人敏感的神经。花骨朵般的生命瞬间逝去,叫人痛心不已。痛定思痛,血的教训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反思一:安全教育不能玩家家,需落实到位。
识别规避风险,保护身体平安健康,应成为生命的启蒙课。要和穿衣、吃饭、走路等最基本常识一起最先教给孩子。笔者以为,学校的安全教育,远比语、数、外等“主科”重要。一个门门满分的“优秀学生”,如果连安全顺利过马路都不会,那与“废物”何异?一个天分极高的人中龙凤,如果连做饭炒菜也不会,这样的人才又有多少社会意义和创造价值?
可纵观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每天安排了一堂安全教育课的学校有没有?就是课表里排了课,扎实有效推进的又有几家?迫于上级检查评比的压力,很多学校工作计划和课务安排中都有该项内容,老师们天天像和尚般念叨灌输也确有其事,学校张贴的巨幅宣传标语无不鲜亮醒目。但没有具体系统的学习、演练和贯彻落实,这些表面工作能产生多少实际效益?
反思二: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生命脆弱似苇草,谁也开不起玩笑。就如上面说到的安全教育,自然不是学校等教育机构所能独力承担的,做父母亲人、邻居朋友的也要担负其责。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齐心协力,才能最大限度保证这样的悲剧少发生。
再如河塘水库的有效运管,学校鞭长莫及,须倚赖政府等权力部门的行政作为。在危险区域设立警示牌;或投入资金建围墙、铁丝网等防护物;事故易发季节安排专人在相应区域巡逻、检查;或在事故频发地就近聘请群众安全员监控;城乡社区村组成立抢险应急小分队等。无不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形成了巨大合力才会产生显著效应。如5月底某地一家祖父母带的6个孩子,在屋后山塘洗澡时5人落水,另一孩子回家急报,家里老人租摩托四处找人救援,因错过了最佳时机,导致5人全部遇难。这对广大农村留守孩子而言,显得尤为必要。
反思三:训练生存、生活能力才是“治本”措施。
前面所说仅仅是预防灾难发生的“治标”举措,虽然必要,但远不是最根本的。加强对学生生存、生活能力的训练才是“治本”之举。假设从小学阶段开始,我们有规范、有序、翔实的安全教育课程,从最简单的走路靠右、平安过马路,到正确使用刀具、柴火,直至下河游泳、野外宿营、挖野菜求生等生存能力的训练培养。每个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像学习1+1=2、ABC等一样熟练自如,一旦落水也能从容应对。就算突发火灾、地震,也能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伤害。
记得我们老家一带住在河边的男孩子,到五六岁就有大人带着去溪河里游水,有些在岸边怕水的被大人扔到塘心,挣扎机会也就学会游泳了,所以我们那里的男孩到七八岁不会游泳的几乎没有。有时山洪暴发,我们都敢到大河边捞鱼、捡柴,有的还有救起落水者的英勇故事呢。
2009年娄底远航一家培训机构,也给我这个老师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培训师将学员的手机、钱包全部收缴,再要求他们上街或到外地去募集爱心款。经过训练的学员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让我这个全日制学校的老师大为震动。据说有些厉害的学生,就凭三寸不烂之舌,没花一分钱能出色完成爱心任务,而且是坐着豪华宝马车来去自如,真是牛透了!而这些,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最欠缺的!所以,我现在老和学生、老师讲,考卷上多个十分二十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真正实力。相反,你在避险应变、求生的意志能力、交往交际水平等方面的才学,那叫真本事,是比真金白银还宝贵的财富,是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
来源:
作者:通讯员 奉立群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