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听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感人故事;青年时,读“创造社”成仿吾的锦绣文章。随着岁月的更替,从老友弘征口中,不断闻说湖南古邑新化的名人轶事,而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东京成立同盟会、讨伐袁世凯、武昌首义中的陈天华、苏鹏、方鼎英、谭人凤父子……莫不是此中翘楚。我也曾在报刊、电视上,神游过新化的奇山异水,遗憾的是却一直未能亲临其地一饱眼福。
壬辰春末夏初,因弘征兄的筹画,我与省文史研究馆几位馆员得以叩访新化,一遂心愿。谒“梅山龙宫”,惊叹五十万年前的钟乳石,自然而成的宫门、帘幕、画廊、楹柱、花草、禽兽令人目不暇接,有阴河可荡舟楫,有亭台可供休憩。访琅塘镇新街、老街,门楼井然,商贾如云。资水边镇河之北塔,巍然耸峙;小巷深处及乡间名人故居,芬芳永驻。泛舟资水,看两岸奇石磊然;掬波苏湖,洲岛历历,兰芷葱葱,渔歌互答,水鸟低翔。
几天来,我们采风、作画、写字、讲学,虽劳累而心怡然。弘征兄长我十一岁,已七十有五,他是新化人,且有多种衔称集于一身:学者、作家、诗人、书法篆刻家、编辑家、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各种专著多矣。他对于新化的山水、草木、人事,永怀赤子衷肠,说古道今,如数家珍。他说:“你们看过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哈尼梯田,但新化的紫鹊界梯田更会让你们心旌摇动,它肇兴于秦汉之前而绵延至今,是中国耕种史上的一大奇观!”
我拜读过弘征兄的大文《紫鹊界梯田初垦于秦汉之前考》。他既考订史籍,又结合考察自古及今的耕作方式的实证,广征博引,推理严谨,结论令人信服。紫鹊界梯田,2005年已成为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的双遗产,吸引来国内外众多游客。
我们乘车沿山路,直达紫鹊界的核心地段九龙坡,阳光明丽,凉风习习,鸟语花香。凭栏俯视,从海拔500米的山脚到海拔1300米的山顶,全是层层叠叠、形状不一的梯田,最多的地方有500余层。因为只种一季稻,故还没有插上绿秧。梯田里清波盈盈,反射着倾泻而下的阳光,使天地之间变得格外亮堂。曲曲弯弯的田埂,有如无数遒劲的飞龙互相嬉戏。在一些梯田的交接处,不时地闪出丛丛簇簇飘袅水气的花树,花树中隐隐透出农舍的一角。弘征兄告诉我们,整个紫鹊界的梯田,在八万亩以上,当全部插上秧或稻谷成熟时,绿如层层翡翠,黄似级级金阶,对此作画、摄影,美不胜收!
随即我们又去观赏了“心田”、“八卦冲”、“正龙民居”。奇怪的是没有看到任何排灌设施,若遇干旱,岂不是颗粒无收?弘征兄微微一笑,说:“这正是紫鹊界梯田独特的地方。此地属基岩裂隙孔隙水类型,地下水极丰富。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岩体多节理、裂隙,疏松透水,从谷底至山顶皆如此,大旱之年也不会干涸,乃无塘无坝无渠的天然自流灌溉系统,岁岁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层层叠叠的梯田,自秦汉以来,历经多少代新化人的辛勤开拓与耕种,正如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凸现出新化人在诸多领域,顽强、坚毅、勇进取、敢担当的精神潜质。
暮霭四合时,我们乘车下山。梯田各处的农舍,闪出团团点点的灶火、灯光,这让我想起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来源:
作者:聂鑫森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