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化新闻网讯 紫鹊界的水,浇灌了神奇的梯田,滋养了聪明勤劳的人们,也叙写了许多的神奇。在新化县水车镇水车村,有一个家族为一口古井,特意设置一座定坤公庙宇,将井、庙、人连在一起,200余年来,每天有人上香祭拜,这就是传奇的定坤公古井。
罗定坤,何人?
“新化县城许多的人,开着车提着桶子到这里来打水,甲等的矿泉水!”5月9日, 67岁的村民邹铁保刚从地里回来路过井边,边讲边竖起大拇指向笔者了夸起来,“搞旅游的人也来看!”
古井位于水车村黄泥坳,该镇正街边,分成4个区,第一区是水源区,宽1.6米,长约4米,3面用条石砌成,一面紧靠石壁。水从井底石缝间汩汩冒出,泛着气泡,清澈见底。有2寸长的红、青鲤鱼游于水中,煞是可爱,如果水有毒,小鱼起预警作用;其余3个区设计为洗衣、洗菜区。
井后是一座四季常青的土山,长满许多的树木。在井坎上面,建有一座高大的定坤公庙,庙占地面积约15平方,庙顶前边装饰有琉璃瓦和飞龙,后边覆盖黑瓦。每天“服侍定坤公香火”的管理人员卢竹莲,今年76岁,她家离井约15米远,为笔者打开了庙门。庙中供奉定坤公的塑像,横梁上挂满红布。香炉上的石碑记载:光绪丙申年的冬天修建了定坤庙。但年久失修,“庙宇倾颓”,到民国甲子年,以罗姓为主的当地人不忍让其破败下去,于是集资复修定坤庙和井。2003年续修。
“8月初四定坤公生日那天,有一千多人来祭祀。”卢竹莲向定坤像鞠躬,点香后对笔者说,“在‘共产风’时拆了庙,但村民不准他们抬走石头。”
今年 70岁的木匠卢治清,家离井约20米,他讲, “定坤公在清代是一个水师,最会治无名肿毒,很有名气,喜欢用这个井的水。”

定坤井,何井?
定坤井始掘于何年,已无资料可考。但据罗氏族谱记载,定坤公这人距今已有“200余年”了,是家族最尊重的人,所以和这古井联系在一起。“井可蓄几十担水,每天早晨来担水的人,牵线一样多……”在井边洗黄菜的居民李桂花说。
“赶场的时候,有许多的人来这里喝水。” 卢竹莲津津乐道,“住街上的人有自来水也不喝,霸蛮要提一个烧水壶来打水泡茶。”
该镇教师罗忠卓讲的一个传说故事,更是将笔者吓了一跳。他讲,解放前新化街上有一个大资本家,别号叫“金菩萨”的,他喜欢吃定坤井的水,叫一个长工,用2天的时间挑一担水回来饮用。笔者细想,从新化街上到定坤井来回90公里路,2天能挑一担水回来吗?罗老师坚定地说,“可以的,因为那长工就是脚力好,打飞脚跑!”可以想象到,在夕阳下,一个身披霞光的大汉,担着一担水,一路狂奔,出没在崇山峻岭中的画面。此井,也可以从侧面反映“金菩萨”的奢侈,和井水、长工的神奇。
“水车鱼冻很有名气,就是因为水好,好水煮好鱼。我家煮鱼,喜欢到这里来运水!”紫鹊风情酒家的奉怡柏自豪地说。据当地居民反映,在外地发展的本地人,返回原单位时,有许多人要带一桶水回去,“有的带到北京和深圳去了!”卢治清用手一边比划着茶筒的样式,一边得意地说,“过去,有人用竹子做的茶筒,带水去宝庆府吃。一个筒能装十几斤。” 传奇的定坤公井就是这么让人回味无穷。
有一位哲人讲,古井是一座城市的根。是的,从一口井,可以去探索一座城市、一个家族的血脉、历史、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可以说,古井就是一本活字典。定坤公古井,不也是这样的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图/文 邱向明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