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武术源于始祖蚩尤,主要成形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事频繁的社会环境中。早在远古时期,古梅山先人在狩猎的过程中,“观其禽技,仿其兽姿”、创造了最为实用的格斗技能。这些早期的原始格斗技能属于生产、生活技能的范畴。随着蚩尤部族的兴起,为争夺渔猎之地,与其他部族发生了矛盾与战争。梅山王者蚩尤凭借智慧与勇武,创造了五兵等战斗兵器,在每次战斗前后所举行的巫事祭祀武舞中,将那些在以往战斗和狩猎中运用得比较成功的一拳一脚、一击一刺逐步融入其中,并带领族人进行着反复的模仿与练习,使其从生产技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战斗技能,形成了原始的梅山武术。
宋神宗开梅建县后,朝廷对梅山的“蛮族”们实施安抚、分化,解除了公开对抗朝廷的武装组织,使梅山人集众练武以抗朝廷的活动得以终结。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诱导、教化,如推广儒学、将中原的民俗渗入梅山。在朝廷的刻意推广下,新化文风日盛,作为居于中华传统思想正统地位的孔孟仁学对新化的影响日深,特别是其伦理道德观念更是深深地影响着此后的梅山人,梅山武术的各代传人当然也不例外。同时,朝廷鼓励和支持道教、佛教等中原地区流行的宗教进入梅山,促使梅山本土宗教进行改良。这些措施给相对封闭的梅山带来了种种变化,也使梅山武术逐步从军事格杀型武术向民间艺术型武术转变,在其信仰中除了原有的“信巫鬼、尚淫祀”之外,也增加了一些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和养气修身的道家学说,以及因果报应的佛家学说。靖康年间,在金兵攻汴京时,新化县民勤王救驾。《宋史·兵志》载:“自澶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荐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副,谓之头目”。新化靖康勤王的武装组织应是类似于弓箭社,霸王社的民间武术组织,是梅山武术开山立派的前身。梅山武术的正式开派则与梅山的本土宗教——梅山教、师公教有着莫大的关联。又经元、明至清代,梅山武术吸收北派武术精华而形成独特的中华南派梅山武功。
梅山武术有其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独特风格,在形式上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不论是徒手套路还是器械套路,均讲究“神、气、意”三者有机结合,要求“气流丹田,心与意合,意与心合,气与力合”。“桩固势稳,出手泼辣,发劲凶狠,吐气抑声。”功法独特,攻击性强,无虚架花招,套路繁多、短小;手法勇猛刚烈,灵活多变,攻守自如,多拳法,善用掌,少腿法,下盘扎实,步法稳健。梅山武术有其独特的器械,有铁耙、铁尺、齐眉棍,有日常生活用具条凳、方桌、长烟筒、雨伞等。梅山武术流传于湖南省各地,影响至云、贵、川、赣,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
来源:世界遗产在中国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