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新闻网讯(通讯员 吴斌)有人说,刘禄安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生动的地方教育史。此话不假。
爱学生,背6.5公里山路
1980年,在新化县吉庆公社齐心村小当了7年民办教师后,刘禄安考入新化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化县第十二中学任教初中语文。刘禄安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勤钻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所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每次都名列前茅。
1982年秋的一个深夜,刘禄安正合上教案打算睡觉,突然听到了“砰砰”的敲门声,打开门,寝室长急忙进来报告,说同学王习兰不小心从上铺摔下来,受伤了。没等寝室长汇报完,刘禄安拔腿就往寝室跑去,二话没说,背着王习兰,和一位班干部向医院走去。路上坑坑洼洼,极不好走,手电筒光线微弱,看不清路,他小心地、艰难地走着每一步。到医院时,他已热得满头大汗。
第二天,王习兰要求回家休养。但回家的路交通极为不便,刘禄安就主动背王习兰回家。从医院到王习兰家———坐石乡禁田村,足有6.5公里山路。他一背,就是6.5公里!一到王习兰家,刘禄安便累倒在地上。王习兰的家人走过来扶起刘禄安,动情地说:“刘老师,您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啊!”
解纠纷,凌晨1时到校
1988年8月,刘禄安从新化十二中团委书记岗位上调到吉庆区教育办担任副主任兼教学辅导员,后来又升为教育办主任。
在吉庆镇教育办,刘禄安经常下乡检查辖区内学校工作。当时,下乡检查工作是一件很艰苦的差事。山区基层学校数量多,路途远,位置又分散、偏僻,搭车很不方便。为了掌握山区基层学校的相关情况,刘禄安就用“11号”开始了艰难的下乡之旅。
1990年的一天晚上,他打着手电筒去10公里外的晨光中学突击检查。在去学校的路上,北风呼啸,下着沙雪,冰粒子弹般打在脸上。当他赶到目的地时,简直成了雪人。他仔细翻阅寄宿生的作业本,找来老师核对情况。有老师反映某某学生很优秀,做题从没出过错。刘禄安接过话茬说,在她作业本的第6页,有一道运算题的做题过程是错误的。那位老师反驳说:“不可能!”“你仔细看看。”刘禄安把作业本递给那位老师。那位老师接过作业本,发现那题果真做错了!那位老师心悦诚服,不好意思地说:“我只看结果,未细看其过程了。”之后,他为刘禄安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
1993年9月20日,时间已是晚上11时多。白天在学校听完课的刘禄安,正呆在宿舍里写总结。突然,电话铃声响了起来。原来,坐石乡新河小学改扩建教学楼,在征用土地时,当地老百姓不理解,非要学校给个“说法”不可,于是校长黎仲春只好向刘禄安求援。
刘禄安放下电话就和坐石乡学区主任康四喜往村小赶去。由于教育办距新河小学有近10公里路,加上路不好走,直到凌晨1时多,他们才走进黎仲春的办公室。
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刘禄安,衣服被荆棘刺破了,左膝盖鲜血直流。此情此景,让那些刚才还在大吵大闹的人深受感动。刘禄安没多费口舌,就化解了矛盾。学校附近的一位老人回家给他送来6个土鸡蛋。就这样,刘禄安的身影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心中。擂茶和鸡蛋,成了他人生里最美好的回忆。
待同事,胜过待亲人
1995年2月,已经在教育战线摸爬滚打了22年的刘禄安,被组织提拔为新化十二中校长兼支书。他对教师既严格又关心。学校教风、校风有了很大转变。
当时学校有一位教初中的语文老师,工作努力,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爱戴,可就是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骨瘦如柴了,还坚持工作。刘禄安劝他多休息,并“强令”他去医院检查。当医院确诊他已经到了肺癌晚期时,刘禄安不禁流下了眼泪。不久,这位年仅39岁的老师永远地离开了他心爱的讲台,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刘禄安在追悼会上放声痛哭,哭过后,经请示县教育局批准,破例放了一次假,要求全体师生在那位老师出殡之时都来看最后一眼,送最后一程。
刘禄安用一个基层校长最微小的权力,以最朴素的方式,给死者以尊严,给生者以安慰。
刘禄安关心老师,还有一桩出了名的“霸蛮”事。有位老师染上赌瘾,无人能规劝他,给学校造成极坏的影响。一个周末的晚上,他竟然邀人到办公室赌博。正在医院打点滴的刘禄安听说后,立马拔掉针管,一路跑回学校。他首先打电话问那位老师,当得到回答说在办公后,他说:“那好,我就坐在办公室门口等你出来!”这一等,就是2个小时。由于发烧,他的胸腔着了火般难受。那位老师被感动了,拉开门,“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刘校长,你打我吧!”再后来,他终于戒掉了赌博,2年后,成了骨干教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刘禄安的行为准则。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他总是身体力行,总是在老师及其亲属需要帮助的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十二中当时67位老师的家里他都去过。
乐奉献,41年无怨悔
到2014年,刘禄安已经在自己挚爱的教育战线整整度过了41个春秋。41年,他的青丝已变成白发;41年,他用付出成就了万千孩子的青春梦想,为山区教育迎来了曙光。
吉庆人不会忘记刘禄安辛勤劳动换来的成绩:吉庆中学和新化十二中成功合并,为以后的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新化十二中于1998年成功举行建校40周年庆典,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校友再聚母校,规模空前;斥资50万元,新建可容纳18个班级的教学大楼;新化十二中教学质量空前提高,稳居全县农村中学榜首,学生人数由原来的不足200人发展到1400余人;一大批教育精英健康成长……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凝聚着刘禄安的辛勤汗水,闪现着他无悔教育的光芒。
当笔者问起他成功的“法宝”时,他谦虚地谈起了他的“三治”与“三深入”:用关心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打动教师,实现“仁治”;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感染师生,实现“威治”;用制度管人管事,实现“法治”。同时,作为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
人生美好,而旅途苦短,乡村教育的路又该怎么走?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创造自我的社会价值?刘禄安41年耕耘不止,奉献不息——他的教育人生便作了最好的诠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斌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