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作陪赶集
2015-03-11 10:17:57 字号:

  曾经与外省的一些朋友聊到“集市”“赶集”的时候,她们表示全然不知,可以理解,起源于宋朝发达地方的市场交换模式如今只在商品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才存有了。

  我的家乡就有,它是整个乡镇约定俗成指定专门日期及地点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的形式。以农历为期,每逢初一、初六、十一、十六、廿一、廿六大家便从各个乡村蜂拥而出集聚在孟公进行商品交易活动,以此类推,乡镇里比较繁华的地段就会被指定为市集地。

  奶奶家本是属于老街,一条充满古韵的巷道,尤其是面馆号称老字号雄踞老街中央屹立不倒,可是自从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吹响,老街已然成为一位垂暮老者,坐看子孙新街和主干道孕育而生,一言不发。于是迈出老街就看到了繁华的集市,钢筋水泥搭配形成的气势恢宏就漂浮在对面。

  外公到的时候我还在被窝里,循着熟悉的声音随即起床,久违的彼此,眼神有过短暂的交流后,各自忙活。外公近日腿脚疼痛愈加严重,想让我陪他去药房抓点儿中药。

  十点到下午两点是赶集高峰期,附近乡村的乡亲们都等待着这一天迫不及待的来到集市打响今天的年货备战第一枪。本就不宽的马路除了两旁商贩架满的货台,还得容下一大堆来来往往行走的购物者和被堵得水泄不通的车辆。从中穿梭,就好像一滴水偏要往沙子里面钻,显得格外吃力。

  外公健硕的体格加上身上的大绒衣,人显得越发庞大,走在街上抵得上两个我的身材。摩托车是这场交通拉锯战的破坏大boss,尤其是一些着轻巧装扮头发涂抹五颜六色的“社会青年”,抓着油门轰轰响在街上横冲直撞,不过技术倒好,也未曾见过其撞个一人半崽。我紧张的拉着一直走在行车缝隙的外公,身怕稍不留神……谁知他反倒甩开我的手,直道他自己会注意(安全)。

  药房的生意一如既往的好,当然药价也是一如既往的高。外公冲中药区走去,服务员问是否有药方,外公拿起桌边的草纸就写起来。对于出生中医世家(应该可以如此形容,外公的长辈和晚辈都是祖传水师中医的践行者)的外公来说,比谁都更清楚对症下药。同时,他差遣我去找关于治风湿的非处方药。嘿嘿,我就纯属于外行了,徘徊在药柜间看着层层叠起的药物不知该如何。

  行医多年,救死扶伤无数,如若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理论计算,恐怕外公的身价胜造一座浮屠城了。一直给伤病者开药方的外公如今却在古稀之年趴在药房给自己开方,看着年迈的外公,还真有些于心不忍。

  出了药房,又开始往人堆里挤。忽然看到有卖牛脊背筋的,外公二话不说,把一小盆全部拣入袋里。这是老人家爱吃的稀罕货,特别是牛百叶,杀一头牛也就几斤,但只要他想吃,多贵都会心情舒畅买下,回家便成了值得细细品位的美味佳肴。

  可是如此大方之人,却对买鞋迟迟不肯掏钱。

  当我们步入大市场区时,外公脸上泛着红润,指着脚上的棉鞋说:这鞋倒还真好,穿着暖和而且耐穿,只是现在有些坏了。说完笑了笑就往摆满同款棉鞋的地摊位前走。

  赶集的生意比平时摆摊要好好几倍,顾客更是络绎不绝,商贩忙不过来招待外公,外公扯着嗓子喊这鞋多少钱,商贩转头一看说“二十八”又忙着扯塑料袋给顾客装棉鞋。外公吸了口烟,而后说:“我这鞋当初才买十五!”商贩终于忙完一阵走过来瞧了瞧外公脚上的鞋说,你要不拿二十二!外公得寸进尺,十六!商贩爱理不理的直摇头。

  外公丢下鞋和我说,其实我这鞋当初买了二十二。我心有领会的和外公对视笑了笑继续往前走。

  估计这鞋是今年爆款,竟被外公找到好几个卖此鞋的商贩。外公拿起摊上的鞋故伎重演,抛砖引玉引出“十六卖不卖?!”,不料眼前这个女商贩识出外公其中诡计,打破心中的如意算盘,不无讽刺的说:“老人家要老实,瞒不过我卖货的,你那鞋我十六进价都拿不到……”听着老奸巨猾的商贩不断的揶揄外公,我的心里是既气又感觉好笑。

  在市场转了一圈,未能买到合乎自己十六块心意价格的鞋,扫兴而归。看得出外公是对这双鞋情有独钟,但却因二十块价格迟迟不肯买,尽管他能在买牛百叶时面对近上百的高价仍能心悦诚服打开腰包。

  这一路的跟随匆匆,身上亦是分文未携,待到春节之时,以此做新年礼物罢了。

  吃过中饭,外公启程回家,途中径直走进蛋糕店给外婆买糕点,问了价格就往袋子里夹小糕点,丝毫看不到刚刚还价的架势。曾经刚毅的双手抱起过上百斤的石头,如今青筋突起却仍能紧紧抓住塑料袋,称下这满含爱意的蛋糕。

  虽然近年各大超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赶集仍旧是每个乡亲生活中的必需,穷也好,富也好,在这一次赶集里看到的是亘古不变值得传诵的淳朴情愫,不论当今社会如何改变,老一辈的真性情全在生活间闪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思玄

编辑:曾维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