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华龙湾国家湿地公园
三年前,我从紫鹊界赶赴荣华乡任职,途经鹊桥半山,但见资江横卧,满目尽翠,孤帆远影,风光如画,脑海不禁浮现出三国赤壁的意境来。此等美景,让我在五分钟之内便爱上了这块土地。
我固有的旅游思维开始萌动,可心里又忐忑:这里真的适合开发吗?即便开发又该如何定位呢?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开发旅游十分盛行,但是,有的景区因为预想不够反而造成了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的破坏与消耗,特别是为了旅游刻意制造根本不存在的本土文化,“拉着虎皮做大旗”导致伪文化充斥。带着这种种疑虑和纠结,我邀请三位策划友人与当地的资深文化人一道开始了为期数月的资源调研和文化普查。
荣华乡位于资江北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修建柘溪水库导致原本湍急的资江平静下来,于是很多区域形成了山水相依的库区。随着水位的涨落,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我们为之取名“龙湾”。在库区一角有一个美若天仙的诗画水乡,我们叫她“龙湾半岛”。半岛面积约1600余亩,紧邻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合理开发利用区。岛内,山环水抱,水清岸绿,树丛茂密,鸟语花香;临江,水天一色,绿野迷人,空气清新,景色秀丽。岛中还错落有致的点缀着些许旧房子,房子基本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的甚至上百年历史。现在,这些房子住人也好,人去楼空也罢,仍保持着当年的老样子,尽管是陈旧,但这种陈旧却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味道,带给人更多的记忆和憧憬。除去这些,便是数百亩的果园、一些庄稼田地和内湖。站在小山头远眺,渔民和农民散落在各处,或撒网捕鱼,或勤耕细作,或采摘果实,或垂杆独钓,好一幅悠然自得的乡村田园图,世外桃源画!特别是在每年三、四月和十月份,数万只候鸟成群栖息于此,让人不忍高声打扰。这样的生态平衡是人力无法形成的,有感于此,一个特别的想法油然而生:龙湾的旅游开发要向大自然学规划,这里没有建筑工地,只有旧屋改造,没有树木被砍伐,只有植绿造林,我们不追求人满为患的旅游区,而是偏向于呈现一个小而美,小而精的度假胜地,将其打造为绿树掩映、鸟语花香、鱼肥果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环保天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资水是梅山母亲河,也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和繁荣地,我们组织了本地学者、县民俗专家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同志多次深入实地开展文化调研,得出的结论让我们兴奋不已:荣华有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那就是茶马古道。1840年鸦片战争后,福建武夷岩茶茶道中断,晋商寻到新、安两化的黑茶做为替代品,从此开始了黑茶沿资水北渡恰克图的茶叶之路。铺开地图,安化的老县城梅城位于大熊山脉东侧,马帮是无法翻越十数道山脊来运输茶叶的,唯一的可能便是寻找最近的水路——穿越龙湾上资江。我们沿路而行,找到大量的文物与遗迹佐证了这段历史:从安化人寻求信仰趋同以减少纷争而出资为新安村修建的洪范寺到挂榜山的睡马石、横溪村的栓马石,再到过街村名的由来,以及过街古街遗存的驿站、货铺,特别是墙面上斑驳的老茶号“昌隆号”字样无一不在诉说着黑茶古道昔日的繁华。荣华“十出九不归”的毛板船故事和“资水号子也仿佛传唱着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苍凉与悲壮。同时,此地关于马帮、漕帮、青帮的轶闻也流传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当我把梳理的情况说与现年73岁的荣华苏先初老先生听时,他先是一怔,尔后大喜起来,告诉我说,以前的新化茶厂便位于一江之隔的琅塘,直到柘溪水库修建才于1999年迁至县城,而且荣华以前是家家户户收茶、制茶的,他的爷爷、父亲都以茶为营生。溯源有了,得有具体的路径才完整,我们又邀请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刘颂华博士来荣华共同考察,经过了解很多老人口述历史,查阅大量史实资料,走访武汉汉口许多本地移民,一条黑茶之路便呈现出来:新安两化黑茶跨新安、横溪,到过街,从漕船码头苏溪关课税,经龙湾上资江,抵汉口,经甘肃天水,过吴淞口至上海,出崇明岛达天津,越北京通州,到张家口,最后抵达俄罗斯恰克图交易。可以说荣华是“黑茶之源、马道之终、船运之始”,有了这个文化底蕴,龙湾的旅游便有了真实的老故事可讲。我们邀请的台湾设计师叶裕清先生建议在全乡范围内收集旧木旧料旧物件,用在龙湾半岛地势平缓地带,按“修旧如旧”的理念,模仿重建一个错落有致,树丛茂密,外观低调,内部精致的茶马迷宫(市集),再辅以合理的主题组团和业态布局,让游人能够沉醉于其中。这个理念我拍案叫好,并称之为“茶马古道1840”,因为越新潮的东西过时越快,只有古老的事物才历久弥新,何况每个人都有怀旧的情怀,我们将龙湾半岛打造成为一个怀旧天堂,让游人在300多年的历史中怀古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
曾经有人对我说:龙湾旅游只要复制西溪湿地就可以了。可在我眼里,西溪只有一个好的规划,仅此而已。我最希望的就是让艺术介入龙湾,这也是我们致力去打造的第三个天堂——文艺天堂。从这个层面来讲,法云安缦和乌村才是我致敬的对象。因为,唯有艺术才能不朽,我们一是会以开放的姿态、优惠的政策吸收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创的力量入住龙湾,共同营造美丽乡村和田园理想;二是会就庭院设计、民宿设计、主题组团的装置向艺术者征集方案;三是将规划青年创艺、乡意生活、田园农乐等区域,联动本地居民以文创农,体验当地渔猎文化、耕种文化和采摘、垂钓活动。总之,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让龙湾成为艺术家、设计师用来展示他们对乡村、对田园、对生态理解的美好画布,让艺术成为风景,让游人的参与成为体验。
经过三年的基础工作,我们的旅游规划高起点着手,引入国际思维;禁渔禁猎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文艺培训有序进行,为实景演出夯实基础;栽花植绿造林全面铺开;项目政策合理整合;招商引资已签订意向协议。可以说是万事俱备,东风不差。因此,我对龙湾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的构想也绝不是乌托邦。有时,在乡党政会议专题研究龙湾旅游时,我和建春同志会设想带领他们漫游龙湾的美好愿景:清晨我们沿着缝隙中顽皮挤出青草的石板路,来到绿树成荫的湖区做天然spa,一路看到伸出岸边的栈道,三两钓者正平心静气享受捕获之乐,偶有游船划过,惊了鱼儿惹得他们直发牢骚;岸边几把遮阳伞,点缀于龙湾的绿水之间;资水边,数十农民撒网捕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让我们也不觉为之欢愉。清晨的放松愉悦过后,我们来到茶马古道1840,先在本土地主菩萨伯衣佛祖庙拜一拜,为家人祈福,而后进入街区,“人家迤逦见板屋”——成片的古朴木板房与天然装饰让我们止不住的合影留念。品尝完街区的新化特色餐饮小吃,我们又慢慢欣赏着沿街店铺的原创艺术品与百姓手工艺品,看到有文人墨客闲坐在一旁喝茶竞墨宝,雅兴被调动起的我们也忍不住参与其中。不知觉已到了夕阳西下,余晖为古老的板屋钩上一道金边,“莫道山中无礼乐,百年风俗自相承”——新蒸的糯米酒出锅了,当地人给我们敬上一杯水酒,下酒菜少不了各种资江河鱼、穇子粑、擂打鸭,让人大快朵颐;街灯初上,正当我们酒酣耳热之时,某处的山歌打起了男女生擂台,傩头狮子舞也从不知明的地方过来,围着篝火舞蹈,我们欣然前往参与其中。欢闹过后,回到主题民宿区休息,知道第二天还会有白鹭音乐节、梅山勇士会、环湖自行车赛、农事体验等活动,抱着对第二天的期待,我们很快进入了沉沉的梦乡……我的设想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支持,他们对那一天到来的期盼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相信心中的龙湾梦会尽早实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鑫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