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从左右步入台中,相互握手问候,齐上观众行礼!)
甲:利用今天楹联学会开会即将结束之际,
乙:在众多的楹联爱好者面前,
合:我俩为大家说一些既奇妙、又风趣的对联。
甲:嫂扫乱柴呼叔束;
乙:姨移破桶叫姑箍。
甲:这一联语传说是明代书画家唐伯虎和祝枝山出门游玩,到某山村见一妇女扫了柴禾喊小叔子去捆,于是吟出上联,这里的“嫂扫”、“叔束”是韵脚相同的字,即迭韵字。
乙:稍后,祝枝山见有个妇女提个破桶过去,立即对出下联。其中“姨移”、“姑箍”也是韵母相同的字。对得巧妙。
甲:因荷而得藕;
乙:有杏不须媒。
甲:这是一户人家为试探未来女婿有无才气而与那准女婿的题答联语。
乙:其中 “荷”谐音“何”,“藕”谐音“偶”;“杏”谐音“幸”、“梅”谐音“媒”。说的都密切相关婚姻大事。联语谐音双关,幽默有趣。
甲: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乙: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甲:联语中的“童子”谐音“桐子”“落”谐音 “乐”,“丫头”谐音“鸭头”、“咸”谐音“嫌”。
乙:这联读起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甲:以上说的三联有谐音的,有同音的、有迭韵的。
乙:这音韵相同或相近或迭韵的联语,具有较佳的音乐性、较强的艺术魅力和较好的美感。
甲:是的!我们接着说下去。
乙:今宵消夏;
明晌赏花。
甲:移椅倚桐同玩月;
点灯登阁各攻书。
乙:钜野皆田,即墨有秋皆即麦;
密云不雨,通州无水不通舟。
甲: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无动;
路旁宿鹭,露落鹭惊路不惊。
乙:刘家亭,留客宾,流芳千古;
祖师庙,阻风水,俎豆万年。
甲:月映萤灯竹下眠,越凉越亮;
风送钟声花里过,又响又香。
乙:《礼记》一书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台下哗然微笑)
甲:大家不要笑,我俩解说一下。这是古时候神童西门虎与游学先生题答的联语。
乙:这位游学先生一天来到西门虎就读的私塾,听到一蒙童读《礼记》时,把“临难毋苟免”中的“毋”字错读成“母”字。游学先生认为“狗”与“苟”同音,为讥笑私塾先生(实际上是学生读错了),他即写下“《礼记》一书无母狗”的上联并嘱咐一位学生交给私塾先生。意欲私塾老师答出下联。
甲:西门虎知道后,当即代私塾老师答出了“《春秋》三传有公羊”的下联。
乙:这下联令那游学先生汗颜,趁人不备即溜走了。
甲:接下来我们再说: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乙:我说副既迭韵又绕口的联语:
船装蜜桶漆桶,蜜桶七桶,漆桶八桶;
城住文官武官,文官五官,五官六官。
甲:我说副谐音中草药药名的联语: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夏(下);
灯笼笼灯,纸(枳)壳仅可挡防风。
乙:这上联嵌有“陈皮”、“半夏”两味中药名,“陈皮”乃旧皮之意,旧皮做鼓,当然不能敲“半下”,这里“夏”谐音“下”。
甲:下联也镶嵌“枳壳”、“防风”两味中药名,“枳”谐音“纸”。下联对得虽不甚工整,但也对出了趣味。
乙:风坠雀巢,二三子连棵(科)及地(第);
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榜)啼鸣(题名)。
甲:这上联“棵”谐音“科”,“地”谐音“第”。为同音异形字,一语双关。
乙:下联与上联题意贴切,对仗工整,“膀”谐音“榜”,“啼鸣”谐音“题名”。均以谐音点题。堪称佳构。
甲: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能对据(对句);
乙: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出题)。
甲:联语“对据”谐音“对句”,“出蹄”谐音“出题”。针锋相对,一语双关,喜笑怒骂,皆入其中。妙哉!
乙:猫睡墙头,风吹毛动猫不动;
甲:莺鸣枝上,耳听音来莺未来。
乙:联语中“毛”谐音“猫”,“音”谐音“莺”。多绝妙啊!
甲:明朝翰林院一位修撰与一位武官的题答更为奇妙。
乙:那副联是:
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甲:在一联中,这样接二连三的谐音,难度虽大,却彰显出自然流畅与音韵的美妙。
乙:在楹联艺术这块大园地里,
甲:象上述奇妙的谐音对,
乙:象这些艺术魅力无穷的迭韵联,
甲:还有很多。
合:因我俩学识浅薄,今天就说谈至此。诚谢大家倾听!感恩各位掌声!下次再见。
(双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晓艳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