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内容紧密联系、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三个以上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即为排比修辞。排比修辞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事物,起到加强语气、深化感情、强调事物的作用。用排比说理可以把道理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酣畅。
如某地学宫明伦堂联:
先圣道并乾坤,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皇教同尧舜,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黄冈东坡赤壁长联: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做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忘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作对联运用排比修辞法,是在上联和下联中同时分别运用,而上下联既是对偶,又是排比,如: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
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
又如一副集《四书》句联: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再如,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对联迷。一次他率兵包围重庆,驻扎马驿馆。第二天朱元璋到馆外游玩遇到一位卖蔬菜的,见其谈吐不凡,便就重庆地名吟了一上联求对: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卖菜者立刻跪下来,答道: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了大吃一惊,问那卖菜者为何晓得他的身份。卖菜者禀告道:“早闻今朝天子爱对联,适才见皇上征联,出口非凡,便心中起疑,故以下联试之,不料果然让我试出来了。”
朱元璋听了大喜,一问,就知这人姓刘名基,字伯温。他原来读过书,家境中落,才贩起蔬菜来。朱元璋见他机智过人,便收他为臣,后封为军师。
下面简介、品读三位名人运用排比修辞法撰写的佳联。
刘师亮(生于1876年),是名噪巴蜀的幽默大师。军阀混战时期,他以诗文、对联鞭挞丑恶,替人们说出了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的一些趣联和趣事,至今在民间流传。
刘师亮信奉过康有为、梁启超,曾把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但梁、康变法失败,光绪皇帝也被囚进了瀛台;他欢欣迎接过辛亥革命,毫不吝惜地剪掉了辫子,但中国还是过去的中国,四川还是依然如故。如今,四川军阀杨森又是这样令人失望,他深悔自己的轻信。为了警戒自己,他写了这样的联语:
是龙?是虎?是跳蚤?是乌龟?睁起眼睛长期看;
吹雨,吹风,吹自由,吹平等,捂着耳朵少去闻。
1927年,刘师亮五十寿辰,他撰联自贺:
喜笑怒骂皆成文章,如我不卑不亢,不忮不求,不烦恼,不忧愁,说什么身外浮云,眼前幻景;
丝竹翎毛供其娱乐,笑他为帝为王,为卿为相,为总统,为元首,还不是衣冠殉世,粉墨登场?
联语节律、对仗虽有些瑕疵,却全面彰显了作者的坦荡胸襟,傲骨风操,堪称佳作。
陈细怪(生于1812年),湖北蕲春人。曾考中约士(举人),任某王府掌书(秘书)。他抑强扶弱,讥时讽世,深得民众喜爱。
有个叫郭静的道士,靠一尊“老子”泥塑,骗了人们不少钱财。他死后,庙内念经的,烧纸的,好不热闹。陈细怪见郭静死了还能骗来这么多人的信奉,便提笔写了一副挽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依老子;
唤不灵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足朝天莫怪天尊。
“辛亥老人”陈百朋(生于1875年),贵州大定县人,幼年聪颖好学。十二岁“入学”进考棚时,考官出一联命对,他当即应声对出,令考官赏识,一试即取为秀才。
民国七年(1918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而控制北京政府的北洋军阀段褀瑞却公开贿赂收买政客,成立“安福国会”以对抗。百朋先生写联揭露之:
国会乃竞争之场,笔墨竞争,势力竞争,口舌竞争,争争争,莫争那天下鸿沟,自戕同种;
议员由选举而出,文章选举,运动选举,胁迫选举,举举举,要举个匡时代表,造福中华。
百朋先生一生革命,经历坎坷,有志未遂,最后归回故乡。暮年时游大定百纳九龙心大庙,题有一长联曰:
观那岸果真繁华,有五凤齐飞,五岳并峙,扬子江北通巫峡,洞庭湖南极潇湘。农耶、工耶、商耶、士耶,忙碌到终生,皆为利锁名缰,从头到底归何处?
想此间虽不幽雅,依九龙而卧,九陇营生,湖潴海西溢爽气,安洛河东通巴蜀。潴者、流者、崎者、镇者,富贵非吾愿,看破红尘世界,虚心参悟看将来。
联中五凤、五岳、九龙、九陇、湖潴海、安洛河等,均为当地地名。联语抒发对祖国山河热爱的同时,亦流露出伤时感世之情怀,不啻为当时一部份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看不到光明前途彷徨失意的真实写照。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志伟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