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突出描写对象,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衬,达到“烘云托月”效果的修辞方法。描绘对象经过这么一衬托,会显得格外的鲜明、突出。如要突出鲜花之美,就用绿叶作陪衬。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运用正衬制作的对联余难以忘怀的是如下两副:
一是以帆远为参照突出天之阔,以江面为参照突出月之广的镇江金山寺联:
帆远浮天阔;江空得月多。
二是以静衬响,以深衬通的扬州净香园联:
谷静秋泉响;楼深复道通。
以反衬方法撰写的佳联余铭刻于心的有:
动中显静,闹处寻幽,无中极易见有,对比鲜明的苏州拙政园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描写人情淡薄,世路坎坷的哲理联:
看透人情知纸厚;经多世路觉山平。
鄂比的赠曹雪芹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说起运用衬托修辞方法撰写的对联,余还简介两则故事:
其一是四川云阳城外张飞庙里的对联故事。
先说联语:
雄猛让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精英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
张飞威猛,只肯让关羽一人,他还能文能武,史称张飞会写字画画;他的精神传于后世,在唐代有张姓的大书法家张旭;在宋代有抗金名将岳飞。这里便是用关羽、张旭、岳飞来映衬张飞了。
其二是俞樾为史可法衣冠冢撰联的故事。
清代的俞樾,浙江德清人,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也是楹联大师。他在道光年间中进士,担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在杭州诂精舍主持讲学,从者很多。一天,他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扬州的梅花岭,这里有明末清初抗清名将史可法的衣冠冢,友人便请俞樾题一联。史可法是祥符(今开封)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担任南京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为政清廉,当巡抚时,曾罢免贪官。崇祯缢死煤山后,他组织军队抗清,坚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劝降,史可法严词拒绝。城破被俘,清军统帅多铎对他更加礼敬,又劝投降。史可法大义凛然地说:“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最后还是被清军杀害了。扬州百姓没能找到史可法的尸体,便修了座衣冠冢来纪念他。俞樾熟知这段历史,提笔写道:
明月梅花,拜祁连高冢;疾风劲草,识板荡忠臣。
上联里的祁连,即祁连山,是甘肃、青海交界处的大山。西汉时,霍去病出征匈奴,曾六次出击,终于打通了河西走廊与西域的交通。他死后,为表彰其功绩,将他的墓修得像祁连山一般的高。俞樾用这个典故,称颂史可法抗击满清的英雄壮举。下联里的“板荡”是乱世的意思,《板》与《荡》原是《诗经》里讽刺厉王无道的诗篇,故后世用板荡指乱世。所以上联是说明月下的梅花,都拜服祁连高冢,因梅花是白的;明月下的梅花更白,梅花又是凌寒开放的花。凌霜傲雪的梅花都拜谒祁连高冢;可见史可法功勋之高。下联说疾风知劲草,乱世显忠臣,称赞史可法不论谁劝降,他都不降的崇高品德。联语概括了史可法的一生,不愧是高手的笔墨。阅读此联,总会心头发热,这固然是史可法的形象感人所至,同时也是与写作者运用映衬手法来撰写分不开的。作者为表现史可法功业之高,便用霍去病来衬托。这里的明月、梅花,都是衬托物,映衬出史可法的高洁和坚贞不屈的精神。这实在是楹联大师的高明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晓艳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