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且谈兼类且谈联
2017-03-13 11:58:30 字号:

  一个词既属前词,又可以同后面的字组词连用,即为兼类,亦称两兼。兼类法的对联有时像礼花似的,能突然放出异彩,增加许多趣味。如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迎春征联活动中,有一副兼类法制作的对联颇有意思:

  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

  碧野、田间、马识途是著名作家、诗人:金山、林里、牛得草是著名导演、演员。每联都由三个人名并列而成,但是若照字面的词义去理解,却又是两句十分切情切理的话,即碧绿的野地、田间,牛儿喜得青青草;金色的树林里面,马儿能够认识回家的道路。

  运用兼类法撰写的对联笔者熟悉的有:

  李东阳气暖;柳下惠风和。

  联语中的“阳”、“惠”分别与前后词组词。

  苏小妹与秦少游的洞房应对联是典型的兼类法联语。联曰:

  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

  对联中的“门”、“石”为兼法,承前启后。

  最典型的兼类法对联是:

  易君左闲活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

  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联语里的“左”、“超”为两兼。湘人易君左,写过一篇《扬州闲话》,大谈扬州姑娘,引起扬州地方人士不满。“左”即“偏狭”。林子超即林森,1932年任国民政府主席,为避免与蒋介石冲突,长期住峨眉山和青城山,像隐士一样生活,故曰超然。

  从上述联语可以看出,所谓兼类法就是利用汉语词性可以转换及一词多义等特点来编撰对联。因经过词性兼类的处理,既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又增加了联语的层次,更能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样就能发挥更多的悦目愉心的作用,还能展示出编撰者机巧的心灵,丰富的知识,也许这些正是兼类法对联受到青睐的原因吧。且看如下名联:

  蒋中正居正;周恩来徐来。

  1948年,国民党政府选举第一届总统,候选人是蒋中正和居正。最后,蒋中正当选了,居正落选了。当时,上海的《铁报》就用“蒋中正居正”来征求下联。这可难倒不少文人学士,因上联是两个人名并列,但是“居正”二字都有两解,一是人名,姓居名正;二是动补短语,即“居于正”,就是当选了。不过,报纸征联,参与的人多,最后有人用“周恩来徐来”对了下联。这也是两个人名并列,徐来是抗战前有名的电影名星。“徐来”在这句联语中,既可作人名,也可以作徐徐而来讲,也是一个短语而兼二用。

  再说一则上联经过近百年由撰出者的孙儿才对出下联的运用兼类法的对联故事:

  清朝末年的一天,广东东莞县有三个秀才郊游,他们自认为满腹经纶,看不起那些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有个农民正在挖土种花生,他对三个秀才说:“我想到一联,请各位大才帮助对对。”他见秀才答应了,便吟道:

  落花生地豆;

  这下把三个秀才难住了。因为在当地,花生叫落花生,又叫地豆;一个东西,两个名字,这就不易对了。更让秀才为难的“落花生地豆”有两种句式读法,一为“落花生、地豆”,一为“落花、生地豆”。这个“生”字,在“落花生”这个专有名词里只是组成“落花生”这个名词的一个词素,但是在“生地豆”这个动宾短语里,它是动词,即生长的意思,而且还带了宾语“地豆”。这就是说,“生”在“落花生地豆”的联语中身兼词素和动词两类。据说三个秀才到死也没能对出来。过了近一个世纪,那农民的孙子到广东念书,看见广州人将红棉树称为英雄树,并将它定为市花。后生心头为之一震,对出了下联:

  英雄树红棉。

  英雄树即红棉,一物两名。这联也可以用两种句式来读,即“英雄树、红棉”、“英雄、树红棉”,这里的“树”字,在专有名词“英雄树”里只是个词素,而在“树红棉”里,当种植讲,为动词,也是一字而兼两类。

  这句农夫难倒三个秀才的上联,最终还是被农民的孙子对出来了,倒成为当时报章上宣传的一段佳话。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晓艳

编辑:曾维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