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的眷恋,涵盖着悠悠的乡愁内涵。乡村城镇化,不仅要有现代建筑的华美隽秀,还应看得见绿水青山。怀念旧时的静谧,不是要退回到矮矮草房的从前,而是要保留一些原生态。为留住乡愁,奉家镇日前正在申报国家住建部特色乡镇。
奉家镇位于新化县西部,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全镇有林地面积2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与溆浦县、隆回县接壤,镇政府距县城80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6度,雨量充沛;现有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约2.4万人口,其中上团村和下团村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先后建成两个生态文化旅游区:一是融红色旅游与乡愁旅游于一体的“下团村古桃花源”景区;二是融茶文化和生态于一体的渠江源景区。
上团村内有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竹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峒梅山寺,为古寺。中峒梅山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史料可追溯到宋熙宁四年即农历1071年。中峒梅山寺下有清清山溪。溪边有弯弯曲曲的石径,一级一级在两山夹峙的深谷里延伸向上。石径隐现在小草间,风吹起时,仿佛崇山中一条飘拂不定的灰布带。岩石上常有水滴嘀嗒落下,荡出幽幽的回声。桥廊式的中峒梅山寺悬空矗立在万刃山崖间,给人四大皆空的佛的意象。廊式古寺雕梁画栋,翘檐张角,纳四时风月,收满目青翠,让人赏心悦目。上面的观音寺,属木板屋,三层,古色古香,气势磅礴,是宗教色彩很浓的古传统建筑。
下团村2014年成为农业部第一批“中国美丽乡村”,2015年与上团村同时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单。驱车进入下团村的每个豁口,谁都会感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自然的伟力将下团村四周高高拔起,中间又深深凹陷,使下团村成为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盆地。进入盆地的中央,跃入眼帘的是依山脚延伸的板屋群。青色的瓦面及白色的屋角,在桃红柳绿的背景中显得格外亮丽而新奇。
学者粟海,经过10年探访,在他的《古桃花源新考》一书中写道:“从溆浦乘船至江东,弃船沿溪而上,两山夹峙,樱花、修竹漫山遍野,极狭处不过七尺,且荆莽丛生,藤蔓几乎掩盖整个溪流,真有山穷水尽之感。如此七折八拐,时而纵跳跨越,时而匍匐攀援,好不容易来到豁然开朗处奉家山下团村。入口处名水口山,谷底不到七尺宽,现留下古时架木桥凿入的小石孔。此中境地,与《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路线、自然风貌十分相似。”因此,下团村又称“奉家镇古桃花源”。
如今的下团村,每条人行道的两旁都栽满了野樱桃树,和红绿叶子的两种桃花树。到过下团村的人,都会被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风清气爽、庭院干净的生存环境所折服。特别地,这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报木古村落有保护完整的“刘氏宗祠”,该祠建于前清。祠内的双龙双凤神龛牌头,部分神主牌,为前清工艺品。该祠现为新化县文物保护单位,已经申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据过来人讲,古祠还是新化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刘文淡的据点。
在报木河中心地段东岸小山包顶部发现了一块同治十三年的禁碑,有“永禁毒江鱼、钓蛤蟆、放野火”等内容。禁碑所在的山包顶部,长满了杂树,但树全长在过百平方米的坳里。老人介绍:“这是真仙阁遗址。”报木村刘氏老族簿里,有古文《真仙阁记》。村里还保存着一条古碓、一个古磨和4块古碑。
相传,建制新化后,县衙派官员下乡登记田亩,因叫凤鸣寨的山寨太边远,差役在途中登记了一亩田,忽视了写地名而打道回府,后县衙统计时,胡乱登记了一个地名“报亩田”,继而,凤鸣寨成了报亩田村,久而久之,成了报木村。
报木村有堪称湘中第一瀑布群的三节洞。溯三节洞山河而上。奇山异水,立体交叉,融绿、清、亮于一体,美得自然;山沟里,潭、瀑、古树和野生樱桃花,异彩纷呈,或浩荡,或娟秀,或瑰丽,或宁静,灵动而柔情;水是那样地清澈,清得纯粹、清得彻底,清得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小鱼游动,鸟儿欢唱,清香扑鼻。
着眼于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脱贫致富,报木村实现了绿色崛起,森林覆盖率达90%,是广大驴友的理想栖息地。广为流传的有《报木村的传说》、《云星洞的故事》、《抬王公公》等民间故事,山民喜爱的娱乐活动有龙狮舞、八音锣鼓等。
奉家镇的山山岭岭,到处有瑶人居处过。奉家镇大桥村的花溪岗,有个瑶人寨,至今残存着48个石头屋遗址。奉家镇双林村有杩树界瑶人屋场遗址、沙坪里瑶人屋场遗址,还有一座名叫瑶人界的大山。在奉家镇长茅界的一个山窝里,有一座保存着墙体的石头屋,屋内遗存着饭碗,旁边有一石臼,八个角。苗瑶之根的印迹,留在苗瑶同胞的记忆里,也留在今天奉家镇的土地上。奉家山区至今的生活习俗,从干栏板屋、吊脚楼到打糍粑,都与苗瑶同胞别无二致。
同治11年的《新化县志》记载:“新化瑶民于明末迁徙殆尽”。1953年的新化县人口普查,没有土著瑶人。那么,奉家镇曾经无处不在的瑶人哪里去了呢?瑶民的消失,除了融合外,还应该有迁徙。迁徙是战争的结果。1193年宋廷征南之战后,部分不愿屈服的瑶民沿雪峰山脉毫无目的前行,哪里易守难攻,较为安全,就在那个山地里安家。传说有的迁徙到湘西,有的迁徙到了西南,还有的流落到了海外,也有部分去了溆浦县中洞镇的庄坪和隆回县的虎形山。
但是,尽管经过了上千年的迁徙,瑶、苗同胞们不忘故乡,他们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奉家山却成了世代相传的梦回之地,“中峒梅山寺”,成了他们难忘的故土深根。
一直以来,奉家山饮食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代代传承,已逐步形成代表性的三合汤、米粉肉、鸭子粑、柴火腊肉、回锅狗肉、泥鳅钻豆腐、高山鱼、亦鳞鱼、山羊肉。苦藤菜、糁子粑、糯米粑、糍粑、蕨粑、淀粉粑、粽子、烧玉米。水酒、蛇酒、米烧酒、甜糟酒、苡米酒、云雾茶、青红茶、金银花茶。
柴火腊肉香飘四海。杀猪后,趁猪肉体温尚存,迅速分砍成块,用棕树叶扎上挂绳,置木桶内加盐腌制一到两个晚上。然后,将肉悬于火膛上方,先是柴火猛烤,然后是利用每日柴火做饭的余温慢慢烘干,直至干透。为了增加香味,还要往火膛里加花生壳。腊肉烘干后,既可继续挂在屋梁上,也可以埋在稻谷里,吃起来芳香四溢。奉家山的柴火腊肉质量与众不同,窍门在于趁猪肉体温尚存时抹盐,使盐分能够深入最里层。不了解这个窍门,再怎么也山寨不出原味。奉家山风味美食的特色,来源于长期“不与中国通”的封闭环境和繁重劳动。
过年必煮萝卜,成为奉家山人的习俗。相传,一户人家很穷,过年无钱买肉,便用手掌大的萝卜充当“肥肉”,家人互敬萝卜,也把年过得其乐融融。当年春夏之交,瘟疫流行,不少乡邻染疾,这户人家却安然无恙!从此之后 ,家家户户过年要煮萝卜,新化民谚“萝卜上了街,药铺不要开”源于这个传说。
奉家山流行敬“凤凰头”和“庭局”。“凤凰头”和“庭局”,分别是鸡头、鸡尾。敬“凤凰头”,乃祝长辈或者客人永远当头,敬“庭局”,祝愿家庭如意圆满。在奉家镇,庆寿喜酒必有“长寿面”。长寿面不切断,面条有多长就留多长。相传,鬼谷子先生在报木古村的八仙界遇到一位少年,说: “你只能活到十八岁!”少年问“怎么办?”鬼谷子先生说:“七月初七日,南公与北斗会在你屋后的山顶上下棋。到时,你给他们俩各下一碗麦面送去。”青年依从。南公、北斗吃过面后,问:“你怎么知道我俩在这里下棋,又饿了?”少年如实相告,跪地哀求:“请你俩给我添加寿命!”南公对北斗说:“给他在十八前加个‘八’字吧?”北斗就在十八前加了个“八”字。那少年真的活到八十八岁。这便是奉家镇人寿联“南公添寿岁,北斗注长生”的来源。
奉家镇独特的节日为尝鲜节,也叫尝新节。每年夏至后头伏逢卯日为尝鲜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备雄鸡酒牲、新生瓜果,蒸鲜稻穗、鲜玉米等,敬奉天地和祖先,求五谷大神保佑丰收。该节日,流传至今,重于端午。外地游人如尝鲜节期间来到奉家镇,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奉家镇地处湘中丘陵与湘西山地的过渡地带,大山、大川汇聚,土地别具韵味,不仅怡人耳目,更加静化心灵,是别具洞天的休憩心灵之地。
奉家镇山多,绿色是其主色调。川月大峡谷是川坳村连接月光村的大峡谷,连村公路长32公里,宛如绿色海洋中的玉带。行使在盘山公路上,窗外眺望,阔野千里,风光无限,如天地在胸,逸兴遄飞,心旷神怡。进入报木古村落,村庄吐绿,山峦叠翠,道路迂回,茂林峥嵘,恍惚进入了另一个桃花源世界!报木村境内峰峦如聚,峻峭挺拔,溪流密布,逶迤如带。
奉家镇为千里渠江的源头,自古出产名茶。唐代《奉氏族谱》记载:“奉氏秘方,渠江薄片,十枚换米一升。”毛文锡《茶谱》有云:“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自宋代开始,渠江薄片中的錾字岩米茶被列为茶苑名品,明清两代为贡品。目前,蒙洱冲、錾字岩等地尚有三百年以上的老茶树数十棵,长势依然非常茂盛。这些老茶树是奉家镇茶文化史的见证,也是蒙洱冲、錾字岩茶叶之魂、镇园之宝。
留住乡愁,获评特色乡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当地人们,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都要有“保护第一”的意识,在各项建设和开发中,都要重视“保护第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亲福
编辑:曾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