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长沙银行、湖南大学联合发布《湖南县域金融竞争力评价报告》。报告显示,新化县位居第9名,成为娄底市唯一进入前十行列的县市级行政区域。
实体经济活则金融活,实体经济强则金融强。榜单的出炉,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新化经济的无声褒奖,也在一定程度验证了新化近年来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活离不开产业支撑,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发展力。过去40年,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新化人民锐意改革,在传统农业大县创造出了一个个独具县域特色的经济现象。
一些具有全域特色的基础性产业正在逐步壮大,一个个十亿级、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正在逐渐成型、壮大。
记者梳理近10年新化县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新化经济产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整体飞跃。
2010年新化地区生产总值97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增长119.7%长。2015年,新化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近百亿元增长至202.5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十二五”期间,新化除在区域排名中顺利进位成为百亿俱乐部成员外,其实现百亿级增长的时间也由过去的数十年缩短为5年之内。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出现齐头并进的喜人势头。
农业产业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后,新化农业产业发展取得喜人成绩,产业运行态势更加稳健。
以2010年和2017年农业产业发展为例就可窥出端倪, 2010年新化实现农业增加值29亿元,相比2005年增长超过90%。2017年新化第一产业增加值65亿元。
在第一产业体量扩大的同时,茶叶、中药材、黄精等极具新化特色的产业也实现长足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中崭露头角,以亿级、十亿级的年产值拱卫了新化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方面。在上世纪末历经乡镇集体企业改制的阵痛后,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从上世纪90年代在河东区域布子工业园区,新化就将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种子植入在广袤的梅山大地间。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化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的工业经济的发展。
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增加值21.2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418.7%、137.5%。
2015年与2010年相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到43.5亿元,年均增长14.6%。2017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2亿元,增长7.5%。
作为新化的产业名片——特种陶瓷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多年积淀,新化已成为“全国特种陶瓷之乡”,产量居全国首位,部分产品占国内市场90%以上的份额。
作为近年来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业产业集群,其规模不断壮大。40年间,新化特陶企业从最初的几家增加至如今的200多家。
行业产值滚雪球式增长:2008年实现产值8.1亿元,2014年实现产值40亿元,2017年实现产值近百亿元,2018年1月-6月已实现产值60亿元。
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随着“城建兴县”战略的持续推进,新化商贸流通迎来发展的春天,城乡市场人声鼎沸,商旅往来繁荣兴盛。
一大批商品集散中心相继运营,一大批知名商贸企业落户新化。更为可喜的是,“互联网+商贸流通”业已经崛起, 40多家物流快递企业覆盖城乡各个角落,年电商零售额已超过5亿元。
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以来,新化县委、县政府久久为功,相继实施“旅游活县”、“旅游立县”、“全域旅游”等战略,旅游业对区域的促进效应日渐明显: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以上。2017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5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7倍。
产业良性发展,有力地支撑起县域经济体量,但新化县历届班子并没有因“量”而满足,而是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增活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做起了“质”的文章。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化经济转型步子迈得更大。关闭和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发展生态绿色经济。
近年来,关闭煤矿企业27家,退出烟花爆竹生产领域,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锑品、铁合金等冶炼企业。去年,关闭了资江禁养区范围内的49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89家粘土砖厂和砂石场。与此相反,以文化旅游、“两茶一药”等为代表的生态绿色业态强势崛起。
着力推进工业集聚发展。着力完善了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成标准化厂房50余万平方米,建成了特种陶瓷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工业园区落户企业达89家,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了近30亿元。
初步形成了特种陶瓷、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建材等产业集群,吸引湖南海螺、格林美等名企相继入驻。
着力于创新开放发展。近年来,新化以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开放引进为主路径,将经济开发区发展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组建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4家,建立新化县特种陶瓷技术研发与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新化县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有11个项目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2017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2亿元。
同时,依靠特色产业搭建了先进陶瓷走向世界等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经贸平台,积极争取设立新化海关监管组,大声唱出了新化制造走出国门闯世界的好戏。
产业形态的“加减法”,为新化经济发展带来了乘法效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发展底气和内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化高扬“绿色、特色”发展旗帜,“绿色发展、科学跨越”的路越走越敞亮。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3亿元增长到245.4亿元,增长了106.7倍,年平均增长12.7%;财政总收入从1798万元增长到12.8亿元,增长71.2倍,年平均增长11.6%;产业结构比从53:20.8:26.2调整为25.3:31.1:43.6,新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加速转变成为了一个工业和三产服务业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
来源:娄底日报
作者:杨成伟 伍实强 刘明
编辑:曾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