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见证40年|“国贫”县的小康致富路
2018-11-15 15:51:37 字号:

见证40年|“国贫”县的小康致富路

89.jpg

10月22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公示名单,新化县位列其中,成为娄底市唯一的“登榜者”。

国家农业农村部官网显示,入选的标准则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部分县乡等行政区或某一产业集聚区,坚持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型、成熟的融合发展模式和全产业链条。

毋庸置疑,这是对新化坚持特色发展的肯定,也将为今后新化大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化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振兴目标提供强大的牵引力。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新化的城镇化率相比40年前虽有长足进展,但相比兄弟县市,35%的城镇化率从侧面也说明了新化人口的绝大多数还在农村地区。

如何使这个“大多数”富裕起来,成了新化脱贫摘帽、奔小康的关键。过去40年里,新化历届决策层都在积极探索着解题之法。

为使乡村“富”起来。新化大举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有效的促进茶叶产业、文印产业、黄精产业等业态的发展,将种植传统优势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将地域特色转化成了创富动能。

102.jpg

以茶叶产业为例。作为传统产茶大县,“村村制茶、户户冒烟”书写了新化茶叶产业的过往荣光。

在历经上世纪90年代的低谷后,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新化茶叶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2017年,新化茶叶产业产值达7.2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近万人。不光如此,新化也在积极搭建经贸平台,意在以“茶”字为题,书写农旅融合发展大文章。

作为地域农业产业的又一大特色,新化自古就有种植黄精的传统。黄精产业也在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2017年,全县种植黄精1.2万亩,从业人员近10万人,总产值达2.8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黄精种植基地县。

与茶叶产业和黄精产业等业态不同,新化文印以从类似于“走江湖”的方式起步,发展到如今产值达80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带动了洋溪、槎溪、炉观、孟公等乡镇一大批“泥腿子”致富奔小康。

书写了“世界文印看中国,中国文印看新化”的独特的经济现象,造就了洋溪等一批全国重点小镇。今年,在省、市、县的政策引导下,文印产业坚定地朝着千亿产业迈进。

为使乡村“好”起来,新化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曾几何时,交通出行一直是新化发展最大的困扰,“内无好路,外无出路”“车到新化止,不再往西行”等民谚就是最好的证明。

城里人难出行,乡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人民更难出行。为有效解决交通困扰,新化大举推进旨在实现内通外联的交通建设。

通过40年努力,基本构筑起了县域内“七纵四横”的公路主网络,全县公路里程从1981年的897公里发展2017年的10026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公路,98.5%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使大山深入的居民往返县城的时间从70年代未需要3天缩短到了如今最多3个小时。

40年来,新化人民用勤劳的双手铺就了通往四面八方、通向富裕安康的金光大道。40年来,得益于电力、通讯、饮水等设施的不断完善,新化农村从煤油灯时代全面迈入了电器化时代;基本实现了农村人口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放心水;全力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移动信号和光纤宽带。

为使乡村“美”起来,新化坚定不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自2016年以来,新化县委、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制村合并为契机,加快编制全县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全面启动了首批100个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将“五美三宜”(布局美、环境美、生态美、生活美、风尚美,宜居、宜业、宜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指南,对照生态功能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旅游核心目的地的要求和标准,全面提速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99.jpg

按照“政府投一点、银行融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思路,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建设格局。

新化向外界豪迈的喊出到2021年创建全国美丽乡村5个,全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5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500个的目标。与此同时,为推动文明乡村创建,新化县在去年成功创建193个文明村(社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在今年创建150个文明村(社区)的目标,届时,新化文明乡村(社区)的总量将达343个,在全县建制村(社区)总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山峰披上绿妆,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条条河流清澈可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6.9%……

这是如今新化农村的简笔画。一批批乡村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完成蝶变。油溪桥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和3A级景区,奉家镇成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正龙、上团、下团村获评全国最美乡村,土坪村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乡村……

随着“妆容”变得漂亮,特色种养业、旅游业成为村民们的致富法宝。山清水秀、风光迤逦、日渐富裕正成为绿色新化乡村全景图里最鲜明底色。

65.jpg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日渐优美,新化有效地为“大多数”解了难,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加上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10大专项扶贫工程与贫困户精准对接,驻村帮扶、结对帮扶覆盖所有贫困家庭,移民避险解困、移民美丽家园建设成为全国、全省典范,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塑造了新化脱贫新样板。

30年来,全县贫困人口从1987年的68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8.9万人,年均减贫1.97万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65.61%下降到6.72%。

40年来,农村人居纯收入从92.6元增长到7920元,增长了85.5倍,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元增长到19266元,增长了95.7倍,年均增长12.4%。

到2017年底,新化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4.9%,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已触手可及。

新时代引领,梅山大地正以推进全域创建的大手笔、以摘掉全省最大的“国贫”帽的气魄、以日渐迸发出的新活力向世人宣称:在美丽乡村领域,浙西北有安吉,赣东有婺源,湘中将有新化。

来源:新化新闻网

作者:杨成伟 伍实强 刘明

编辑:曾斌初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