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气存,脱贫靠自身。”新化县坐石乡海池村村民曹电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他勤劳实干,靠种植养殖年纯收入达数万元,两三年就甩掉了“穷帽子”,现如今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命途多舛 自力更生
年过60的曹电生有一儿一女,女儿远嫁他乡,儿子虽然在外打工,却是典型的月光族。曹电生小时候家境贫寒,爷爷奶奶在他出生之前就过世了,他12岁丧父,母亲因伤心过度,一蹶不振,缠绵病榻十余年后撒手人寰。
曹电生一直苦心经营家庭,但命运总是爱捉弄人,2008年5月的一天,曹电生的妻子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被医院确诊为胸膜炎、脑血栓、甲亢、中风等多种疾病。住院治疗半年后,病情虽有好转却从此落下后遗症,出院至今一直在家保养治疗,完全不能干体力活,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曹电生一人身上。
结对帮扶 看到希望
2017年11月,根据曹电生一家的实际情况,经村支两委研究决定将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责任人第一时间向他宣讲了扶贫政策,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好点子,同时协助制定了生产计划。村里的一系列帮扶举措让曹电生看在眼里,也暖在心里,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脱贫的信心与决心。在感恩之余,暗自思忖:“等、靠、要只能缓解暂时的困难,懒惰坐享其成是不可能脱贫,更谈不上什么致富的。只有开动脑筋,寻思门路,勤劳创业,才能改变贫穷现状。”他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去做了。
2018年2月,曹电生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还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资金,买回60多只鸡苗,30余头架子猪,同时还蓄养了3头母猪,2头肉牛,种植了十余亩农作物,购买了多台农业生产机器。
起早贪黑 辛勤劳动
曹电生是个多面手,干过石匠,砌石墙、筑石拱是一把好手。在农闲时,他就会到家附近打点零工,一年下来,收入也有2万余元。而打零工需早出晚归,由于担心妻子,有时中午也得跑回家看一眼才放心。为了生计,曹电生清晨5点左右就起床,先放两三个钟头的牛,再割一担青草。回到家就洗衣做饭,喂鸡喂猪......等忙完家务、安顿好妻子才能去田间地头劳作。晚上回来又要打米、粉谷、斩草等,一忙就是深夜。他既要照顾生病的妻子,又要独揽家务和地里的劳动,命运如此,却毫无怨言。
找准路子 脱贫致富
功夫不负勤奋人,曹电生起早贪黑,辛勤耕耘,终于用汗水换来了丰收。在年底核算收入时,除去成本和开支,他还结存了6万余元。尝到甜头的曹电生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更找准了致富路,这也让他萌生了扩大种养规模的念头。说干就干,2019年,他又筹措资金,买齐小型农用机器,种植了水稻10余亩,其中5亩用来稻田养鱼,同时他还种植了8亩多的玉米、西瓜、红薯、蔬菜等农作物。在养殖方面,他共养鸡100多只,猪40多头,饲养牛3头,还有4头羊和几十只鸭、鹅。2019年生猪价格持续上涨,这一年里,曹电生光养殖这一项就赚了12万来元,到年底,他还还清了家庭多年积累的债务和5万元的贷款。
“到目前为止,我把收入粗略算一下,还清以前十五六万元的欠款,还有3万多元的存款做流动资金。我也不怕别人说闲话,“老来学打拳”,我还打算自学一些农技书,进一步掌握好种植养殖技术,有机会还想去养殖专业户家里实地考察请教。我还想再多承包一些耕地,多养家禽、家畜。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暖心扶持,让我不去外地打工,在家劳动也能脱贫,过上好日子......”曹电生高兴地与笔者分享他勤劳致富的喜悦。
来源:新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振科 曹才仁
编辑:曾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