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发现与思考 | 弘扬六尺巷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新风尚
2024-10-29 10:11:31 字号: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参观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指示,揭示了“六尺巷”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时代意义,为我们在新时代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

谦逊礼让——化解社会矛盾的智慧之道

六尺巷典故源自清代张英家族与邻居吴氏之间的宅邸纠纷。在面对墙垣之争时,张英不仅没有激化矛盾,反而提出“让他三尺又何妨”,最终促成了双方的谦让与和解。这一典故不仅传颂至今,更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纠纷和社会矛盾不可避免。无论是在社区、村庄,还是在商业环境中,如何以和平方式化解冲突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六尺巷的讲话,重申了“谦逊礼让”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矛盾时,不能仅凭情绪和利益驱动,而应从大局出发,站在和谐共处的高度进行思考。

基层干部在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六尺巷精神,善于倾听民众的声音,主动调解纠纷。通过积极引导,倡导社会成员之间的包容和礼让,可以有效降低矛盾激化的可能性,从而为社会的长久安定奠定基础。

共建共治——夯实基层治理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基层治理无疑是最直接、最贴近民生的一环。六尺巷所承载的礼让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帮助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难题。

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六尺巷精神”,我们可以在社区、乡村等基层层面构建更加和谐的干群关系。正如六尺巷典故所展示的那样,当事双方都选择了退让一步,换来的不仅仅是邻里间的和平,更是一种长远的社会和谐。在当今基层治理的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需要以身作则,做谦逊礼让的典范。在处理民生问题时,要主动倾听群众的需求,及时化解矛盾,将小事化解在萌芽状态。

同时,基层治理的成效不仅依赖于干部的努力,更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创新“板凳会”“协商小院”等形式,鼓励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推动实现邻里和谐、共建共治。

和谐共赢——推动国际合作的新图景

六尺巷不仅是中华民族礼让精神的体现,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供了合作与共赢的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和为贵”的理念,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加深,构建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球共识。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亚投行的成立,中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推动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六尺巷的谦逊与礼让精神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石。在全球事务中,中国主张通过对话与合作化解分歧,而非通过对抗和冲突。这样的态度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六尺巷时的讲话,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重温,更是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深刻启迪。六尺巷的谦逊礼让精神,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基层治理、社会和谐、国际合作的智慧之道。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弘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转化为社会前行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新化县曹家镇 石琛凡)

来源:新化新闻网

作者: 石琛凡

编辑:曾斌初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