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新闻网讯(记者 游进)9月12日,2025“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第三届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暨第九届农业文化遗产会议举办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平行论坛。专家学者重点围绕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展开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探讨了梯田类遗产的保护方法与创新实践路径。
论坛会上,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杨海波表示,守好历史田,就是要以系统性保护筑牢农遗“根脉”;种好时代田,就是要以融合创新激活农遗“价值”;传好文化田,就是要以创新思维拓展农遗未来“蓝图”。守祖宗的田,要守出敬畏心、责任感;种时代的田,要种出创新力、新价值;传文化的田,要传出中国味、国际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卫伟分享了梯田工程的水-碳-粮-能服务效应与耦合机制。“梯田、坡耕地分布与粮食产量分布空间高度契合,高密度梯田区和高产粮食区高度吻合,呈现高-高格局。”北京林业大学讲师陈蝶着重谈了中国梯田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及分区调控;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孙骥分享了农业遗产地纳入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谭卫华基于紫鹊界梯田的考察,重点谈了农业文化遗产代际传承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跨越时空、国界,涵盖梯田守护、法律保护、活态赋能等多个方面,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来源:新化新闻网
编辑:曾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