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琛凡
一条“红线”,划定了为政者不可逾越的警戒线;一道“底线”,守住了基层治理清正廉明的防火墙。农村兴则国家稳,干部廉则民心聚。面对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画卷,青年干部正以信仰为帆、理想为舵,奔赴田野、扎根乡野,在制度的笼子中行稳致远,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书写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动人诗篇。
以“红线”为界筑起心中高墙,在“警醒与坚守”中涵养清廉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雷厉风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的修订,为制度注入刚性,让纪律充满力量。权力来自人民,行使权力更需敬畏。农村基层干部虽身处“田间地头”,却肩挑“家国重任”,若初心一失,便可能在扶贫款项中“挪一分”、在土地流转中“藏一手”、在项目审批中“使一招”,最终伤的是民心,失的是公信。基层不是法外之地,乡村更非纪律盲区。从“强农惠农富农”资金的精准监管,到农村“三资”信息的阳光公开,从宅基地管理的制度化,到黑恶势力的坚决清除,《规定》不是冷冰冰的“告示板”,更是沉甸甸的“军令状”。它既是对贪腐行为的利剑警钟,也是对忠诚守纪者的坚强护盾。这条红线,是底气之源,是敬畏之界,是信仰之墙,是青年干部在乡村振兴路上安身立命的根基。
以“底线”为尺稳住脚下步伐,在“敬畏与自律”中厚植公仆本色。基层虽小,责任却重;权力不大,风险却多。优亲厚友、吃拿卡要、借机敛财、以权谋私,这些看似“微腐”,实则“深害”,蚕食着民生福祉,侵蚀着党群关系。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天平,他们看得出谁“亲民”,也记得住谁“清廉”。《规定》设防控之网,筑制度之墙,从财务联审的制度把控,到事项公示的阳光监督,从履责清单的责任明确,到实名举报的畅通渠道,每一项措施都如铁锁环环相扣,织密监督之网,筑牢廉洁之堤。“底线”不仅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更是必须坚守的信仰。青年干部尤应自警自省、自重自律,守住小节、扛起大义,在制度中找准方向,于纪律中划清边界,把公与私的分界标明,把情与法的尺度把稳。守住“底线”,换来的不仅是组织的信任、群众的口碑,更是干事创业的底气与清风徐来的广阔天地。
以“青春”为笔绘就振兴蓝图,在“奋斗与奉献”中点亮振兴梦想。青春,不只是一段年华,更是一种信仰的执着,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束照进现实的光。广袤田野,是最好的课堂;柴米油盐,是最真的试卷;百姓冷暖,是最深的牵挂。青年干部下得去、沉得住、干得实,才能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中听懂“方言里的诉求”,在一场场村民大会中讲透“政策中的温度”,在一项项项目推进中守住“清廉的底线”。一笔补贴的公平,一项数据的准确,一次监督的到位,都是青春最动人的注脚。有理想的青春,是把人民放在心头的青春;有担当的青春,是在细节中见情怀、在点滴中见初心的青春;有操守的青春,是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在风浪面前不失舵的青春。划清“红线”,知畏知止;守牢“底线”,行稳致远;点亮青春,奋发有为。清风吹来的是人心所向,廉洁带来的是百姓称赞,实干换来的,是乡村振兴的日新月异与人民群众的笑靥如花。
来源:新化新闻网
作者:石琛凡
编辑:曾斌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