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新闻网讯(记者 龚端翔 通讯员 杨欣欣)“以前赶集要绕3里路,现在走新桥很快就到;以前带娃看病得步行拦车,现在家门口就能坐班车……”在曹家镇栗山坪村,70多岁的曾大爷细数着民生变化,眼里满是笑意。杨欣欣作为中国光大集团派驻曹家镇栗山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截至2025年9月,已扎根700余天,以“补短板、守底线”为核心,联动集团资源与村社力量,把“民生实事”办到乡亲们最需要的地方,让“重点帮扶”充满“暖心温度”。

破“出行难”:危桥变“幸福桥”,班车通到家门口
曾家湾危桥曾是村民的“堵心桥”——经专业勘探被评定为五类危桥,桥面裂缝大、护栏缺失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需拆除重建。2023年刚驻村,杨欣欣就把“危桥改造”写进工作计划,带着村“两委”反复对接镇政府、县交通局争取立项。2024年施工期间,他每天往工地跑,蹲下来查钢筋型号、摸混凝土强度,生怕有半点马虎;遇到雨天,还会去查看基坑积水情况,确保施工安全。2025年通车那天,杨欣欣跟着70多岁的曾大爷来回走了三趟,老人握着他的手说“这下赶集不用绕3里路,娃上学也不用贴桥边挪了!”。这座桥既是“经济桥”,让农产品进出村更便捷、让产业合作更紧密;更是“幸福桥”,让孩子们上学的路更安全、让乡亲们就医办事更省心。
除危桥改造外,在光大集团帮扶资金和县域项目资金支持下,村里还推动硬化公路2.1千米,彻底改变“晴天一口灰、雨天一身泥”的路况;修建人行便道4.1千米,村民开农用车拉稻谷时,再也不用怕颠簸导致粮食撒落;疏通灌溉水渠5.5千米,确保干旱时稻田也能及时浇上水。“村至县城”班车开通后,村民彻底告别“远途奔波”——以前老人带娃看病得步行几公里到外村拦车,现在班车沿村设置停靠点随叫随停,在家门口就能坐上直达车,学生上学也不用摸黑早起去外村等过路车,这些细碎的变化,实实在在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灌溉愁”的老问题。

守“防返贫”:公益岗 + 积分制织密 “保障网”
“杨书记帮我找了保洁岗,每月有稳定收入,日子有盼头!” 监测户曾令军的话,道出了栗山坪村防返贫的“温度”。两年来,杨欣欣带领村“两委”走访村民900余人次,织密“防返贫网”。

政策兜底:帮残疾村民落实低保政策,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
岗位增收:为符合条件的村民申请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让“弱劳力”也能靠劳动挣钱;
积分激励:将“参与公益岗”纳入积分管理,参与可攒积分,在光大集团出资的“积分超市”兑换洗衣粉、蚊香,实现“增收+守底线”双推进。“只要有活干、有收入,就不会再返贫!”同样受益于公益岗位的村民吴钢华的信心,正是栗山坪村防返贫工作的生动注脚。
暖“成长路”:30万教育基金照亮孩子求学梦
“谢谢杨叔叔,我以后要好好读书!”2024年栗山坪村首届奖优助学大会上,拿到奖学金的学生拉着杨欣欣的衣角说。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杨欣欣把对女儿的牵挂,悄悄分给了村里的孩子。发起村级教育基金时,他率先捐出4000元,又主动联络在外优秀乡贤,用“共护村里孩子求学路”的真心带动大家出资,最终募集到30余万元基金,每一分都用于奖优助学。2024年,32名师生领到2.94万元奖助学金;2025年,23名优秀师生再获1.64万元奖励。“以前村里没重视教育的氛围,现在娃们都以拿奖学金为荣。”村支书笑着说。这份延续两年的“教育关怀”,不仅照亮了孩子的求学路,更让“重视教育”的种子在村里深深扎根。

从危桥改造到班车开通,从防返贫兜底到教育帮扶,杨欣欣用一件件“民生实事”,把“重点帮扶”的温度种进乡亲心坎里。如今的栗山坪村,不仅基础设施“强”了,村民的日子“甜”了,更有了对未来的“盼头”——这份“民生答卷”,背后更有中国光大集团4年累计投入657.8万元无偿帮扶资金、16个落地项目的坚实支撑,正书写着政企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幸福篇章。
来源:新化新闻网
作者:龚端翔 杨欣欣
编辑:曾斌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