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政企同心 绘就重点帮扶村振兴答卷
2025-11-03 10:31:28 字号:

政企同心 绘就重点帮扶村振兴答卷

新化新闻网讯(记者 龚端翔 通讯员 杨欣欣)在曹家镇西北端,栗山坪村静静卧在5.51平方公里的山野间,907户人家、3109名村民错落分布。作为“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这里曾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造血能力不足,让村民守着土地难增收。2021年7月,中国光大集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定点帮扶部署,首次选派集团总部力量进驻栗山坪村开展帮扶,为这片山野带来央企总部的资源与支持;2023年11月,集团总部直派的杨欣欣接过“振兴接力棒”,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扎根于此。截至2025年9月,700多个日夜的扎根,这个曾经的“薄弱村”实现了“基础设施从弱到强、产业收入从无到有、村容村貌从旧到新”的蜕变——2025年,杨欣欣凭借这份沉甸甸的实绩,荣获湖南省委组织部授予的“湖南省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而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他与光大集团以“总部统筹+基层落地”破局、政企协同共促振兴的生动实践。

“乡村的夜寂静漫长,但每盏灯下的忙碌,一头连着村民的盼头,一头系着集团上下的帮扶心意,更藏着对北京家人的牵挂”。杨欣欣的办公桌上,23份工作月报记录着乡村变迁,桌上摆放的全家福里,女儿们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爸爸,您的工作伟大且光荣,加油!”——这行字成了他跨越千里扎根乡村的精神动力。

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筑堡垒,绘就乡风文明新图景

栗山坪村是中国光大集团驻村第一书记派驻点,党建帮扶始终围绕“强组织、树新风、聚民心”展开,从未陷入“单打独斗”的形式主义。自光大集团2021年派驻总部力量帮扶栗山坪村以来,杨欣欣驻村后进一步深化“集团总部统筹资源、村党支部对接需求”的协作模式,再结合光大银行分支机构的基层服务优势,让党建优势从“顶层设计”穿透到“田间地头”,转化为村民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信任。

乡村振兴的“根”在基层党组织。驻村第一天,杨欣欣就把“建强村支部”作为破局关键,围绕组织建设、制度完善、硬件升级、班子赋能四大方向层层发力,让曾经“功能薄弱”的村支部逐渐成为村民信赖的“主心骨”。他先从主题党日活动破题,牵头开展30余次“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不搞“形式化开会”:建军节时组织退役军人围坐拉家常,听老兵讲抗战故事;政策宣讲不用官话、套话,而是用村民听得懂的“土话”解读补贴申领、产业扶持等政策,让党员真正“听得懂、愿意听”。接着建立由党员干部牵头的“三长制”,片长统筹片区治理、组长协调小组事务、邻长联系5-10户农户,逐户上门时既传帮扶政策,又记村民的灌溉需求、务工意愿、生活难题等诉求,组长汇总需求、协调邻里矛盾,片长对接村支部推进产业帮扶、民生实事,彻底打破“党员等村民找”的旧模式,让“党员干部主动上门服务”成为党建引领下的新常态。

为补齐硬件短板,他推动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在村支部办实事、聚民心的带动下,村民们看到党建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政策宣讲用“土话”听得懂了、反映的灌溉诉求隔天就有回应,于是主动提出将自家闲置土地免费赠与村集体用于建设;与此同时,集团总部也高效审批帮扶资金,政企民三方合力,让新服务中心的建设顺理成章,顺利解决了老村部“墙面斑驳、空间狭小、设备缺失、功能不全”的尴尬,新中心不仅配齐了新办公设备,还划分出政策咨询、便民办事区,党员有了规范阵地,村民办事也不用再“凑空等”。针对支部老龄化严重的“痛点”,他又牵头选拔2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纳入支部后备力量,手把手教他们整理“民情台账”、对接帮扶项目,为支部注入“新鲜血液”。

最让村党员难忘的,是栗山坪村有史以来第一次规范召开的民主生活会。此前村里从未有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先例,杨欣欣带头打破“老好人”氛围,坦言自己“初期面对村支部效率短板时不敢较真,怕伤和气”;在他的带动下,党员们也放下顾虑:有人承认“政策宣讲照本宣科,没考虑老人听不听得懂”,有人反思“嫌麻烦少跑农户,连村民家的稻田在哪都不清楚”。这场“红脸出汗”的会议后,村支部立行立改,如今村民反映的诉求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到“1天内”,基层党组织真正有了“造血”能力。

在夯实组织基础的同时,杨欣欣更将党建优势延伸到乡风治理领域,让“民心堡垒”的作用从“办事服务”拓展到“文明培育”。

涵养乡风文明是乡村治理应有之义。在党建引领下,杨欣欣把“村容整治”“文化培育”“制度约束”与“乡风转变”深度融合,让旧村落焕新颜、老习俗变新风。针对村民空余时间消遣单一的痛点,他协调集团资金购买锣鼓、龙灯等道具,组建“光大舞龙队”,队员每晚在村文化广场排练,龙灯挥舞时引得村民围看,热闹非凡;曾经村民家里的“麻将声”,慢慢被整齐的“鼓点声”取代。如今队伍能承接红白喜事、周边村镇演出,每人每次挣200-300元,队员们都说:“排练能学本事还赚钱,家里人都支持!”。这支舞龙队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更成了党建引领下“以文化聚民心”的鲜活载体——队员在协作中拉近感情,村民在围观中认同新风。为让乡风文明有“硬约束”,他推动村党支部优化村规民约,补充“婚事新办、孝老爱亲、垃圾清扫”等条款,让村规民约“接地气、获认可”。同步探索积分制,将“遵守村规、参与公益、庭院整洁”量化为积分,根据积分还可以在光大集团出资的积分超市中兑换洗衣粉、拖鞋、蚊香等各类生活用品,用“小积分”撬动“大文明”,让乡风转变有了党建引领的长效抓手。

在改善村容颜值上,他邀请设计公司入户规划“菜园+花坛”“老屋翻新+安全护栏”样板院落,在村部墙面绘制“乡村振兴”“孝老爱亲”主题彩绘,原本斑驳的墙面变成“文明课堂”,这些彩绘吸引路过的村民常驻足观看,潜移默化中让“比家风、办实事”的理念扎根人心。村民们都说:“现在村里比的不是排场,是家风和办实事”,乡风文明的提升,也让村民对村支部、帮扶力量的信任感越来越强。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的基础上,杨欣欣作为光大集团派驻的第一书记,积极协调集团各类帮扶资源精准送到村民身边。“3•15”消费者权益日,受杨欣欣邀请,中国光大银行新化支行带着普惠金融知识和防诈手册进村,把“微服务”送到村民身边,党员宣讲队用真实案例,逐户上门教老人识别“虚假投资”“养老诈骗”陷阱,帮老人守住“钱袋子”;不仅如此,为持续筑牢村民“钱袋子”防线,截至2025年9月,新化支行已累计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村”活动40余次,每次服务村民50余名,用案例教学帮助村民识破“虚假投资”“养老诈骗”陷阱,累计帮助村民规避潜在损失超20万元。

2025年3月“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中,在杨欣欣对接协调下,中国光大银行长沙分行员工专程送来大米、文具及电脑、打印机等物资——新电脑更新了村部破旧设备,新文具送到栗山完小的孩子们手中;截至2025年9月,长沙分行已累计为村里捐赠600余斤大米、1029件文具及50余台电脑,每一份物资都精准对接村民办公、孩子学习的实际需求,让帮扶暖意直抵人心。

产业帮扶:从“零收入”到“产业有收益”,政企协同破局增收

“杨书记刚来的时候,我们连土地分红是啥都不知道;2025年,光给大伙发的劳务工资加土地分红就一共20多万,不少人家都拿到了增收的钱,心里比蜜甜!”种植户李雄新擦着手里的农具笑着说。这句话道出了栗山坪村产业的“从无到有”,而这份转变背后,是“集团搭台送资源、村社唱戏抓落地”的政企协同实践,更藏着杨欣欣“不放弃、找办法”的实干劲头。

杨欣欣驻村后首抓产业破局,依托“集团总部+村支部”协作模式梳理短板,由村党支部统计村民产业意愿,集团总部审批帮扶项目资金,最终累计推动落实项目资金851.3万元(杨欣欣在任期间推动申请,含光大集团专项帮扶资金180万元及县域配套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培育等“卡脖子”环节,为乡村产业发展打通关键堵点。

2024年羊肚菌种植季,村民因缺技术不敢扩种,他先带领种植户赴炉观镇产业示范基地实地“取经”,又选派技术骨干参加河北羊肚菌产业培育院士工作站的专项课程;骨干学成后,在田间地头开“小课堂”,蹲在菌棚里将“温湿度调控”拆解成“看菌丝颜色辨湿度”,攥着草木灰示范“病虫害防治”,把技术干货手把手教给村民,最终实现羊肚菌规模化培育。销售环节,他牵头对接多渠道拓销路:带着村“两委”跑遍全县机关单位争取采购,邀请网红主播助力带货,自己也参与直播补充推广,多管齐下,当季就实现羊肚菌首销额30万元,村民第一次尝到产业增收的甜头。

同年黄桃成熟季,眼看鲜桃挂满枝头、再不卖就会烂在树上,农户急得睡不着,他紧急联动集团总部对接下属企业,推出“员工内购+定向采购”模式,主动带头下单并动员身边资源,单季助销黄桃20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户“种得出、卖不掉”的难题。

在短期种植产业初见成效后,为推动产业从“短期种植”转向“长效造血”,杨欣欣把目光投向更具带动性的加工项目。

黄精加工厂的落地更显“啃硬骨头”的决心。作为村里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2024年5月项目卡在审批环节,杨欣欣主动扛起责任,带着村“两委”梳理“带动150户农户种植、年加工黄精6000斤”的测算数据,多次对接县农业农村局答辩,最终推动审批通过和帮扶资金落地;如今厂房封顶,设备到位,就差最后一笔启动资金。杨欣欣没让项目“卡壳”:一方面联动新化支行对接涉农贷款政策,协助企业梳理贷款所需的协作材料,包括村集体与企业签订的联农带农协议、土地流转合作证明等;另一方面多次对接县农业农村局,带着厂房建设图纸、企业建设规划、联农带农效益测算表申请产业帮扶;同时还帮这家企业协调本地企业资源,探索黄精种植与加工的供应链协作,“多跑一趟、多铺条路,才能让加工厂尽早投产,让村民既得务工收入、又有种植收益,实现产业长效增收”。

截至2025年9月,杨欣欣推动的村级消费帮扶累计已超40万元,集团层面消费帮扶累计超80万元,累计带动近百户农户增收。曾经“守着土地没盼头”的村民,如今在羊肚菌大棚、黄桃基地务工能拿工资,年底还有土地分红,栗山坪村的产业收入,真正从“0”变成了大家手里的“实在钱”。

民生帮扶:补短板守底线,把“重点帮扶”做到心坎里

作为重点帮扶村,基础设施薄弱、防返贫压力大曾是栗山坪村的“痛点”。杨欣欣驻村后,把“补短板、守底线”作为核心任务,依托“集团送资源、村社抓落实”的模式啃“硬骨头”,让温暖覆盖村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曾家湾危桥曾是村民的“堵心桥”——经专业勘探被评定为五类危桥,桥面裂缝大、护栏缺失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需拆除重建。2023年刚驻村,杨欣欣就把“危桥改造”写进工作计划,带着村“两委”反复对接镇政府、县交通局争取立项。2024年施工期间,他每天往工地跑,蹲下来查钢筋型号、摸混凝土强度,生怕有半点马虎;遇到雨天,还会去查看基坑积水情况,确保施工安全。2025年通车那天,杨欣欣跟着70多岁的曾大爷来回走了三趟,老人握着他的手说“这下赶集不用绕3里路,娃上学也不用贴桥边挪了!”。这座桥既是“经济桥”,让农产品进出村更便捷、让产业合作更紧密;更是“幸福桥”,让孩子们上学的路更安全、让乡亲们就医办事更省心。

除危桥改造外,在光大集团帮扶资金及杨欣欣协助申请的县域项目资金支持下,村里还推动硬化公路2.1千米,彻底改变“晴天一口灰、雨天一身泥”的路况;修建人行便道4.1千米,村民开农用车拉稻谷时,再也不用怕颠簸导致粮食撒落;疏通灌溉水渠5.5千米,确保干旱时稻田也能及时浇上水。“村至县城”班车开通后,村民彻底告别“远途奔波”——以前老人带娃看病得步行几公里到外村拦车,现在班车沿村设置停靠点随叫随停,在家门口就能坐上直达车,学生上学也不用摸黑早起去外村等过路车,这些细碎的变化,实实在在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灌溉愁”的老问题。

防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2年间,杨欣欣带领村“两委”累计走访村民900余人次,帮残疾村民落实低保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困难村民申请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还将“参与公益岗”纳入积分管理,多劳多得能换生活用品,让“增收”与“守底线”双推进。“杨书记帮我找了公益岗位的工作,每月有稳定收入,日子有盼头,肯定不会再返贫咯!”监测户的话道出了“底线守护”的温度。

教育帮扶上,杨欣欣总把对女儿的牵挂,悄悄分给了栗山坪村的孩子们。发起村级教育基金时,他率先捐出4000元,又主动联络在外优秀乡贤,用“共护村里孩子求学路”的真心带动大家出资,最终募集到30余万元教育基金,每一分都用于奖优助学,为村里孩子筑起“成长后盾”。2024年,首届奖优助学大会上,32名师生捧着2.94万元奖助学金,脸上满是雀跃;2025年大会再添暖意,23名优秀师生又领到1.64万元奖励,这份延续两年的“教育关怀”,不仅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路,更让“重视教育”的种子在村里深深扎根。

2025年的栗山坪村早已不是当年的“薄弱村”,羊肚菌大棚连成一片,黄桃枝头挂满硕果,危桥成了“连心桥”,村文化广场上鼓点阵阵。杨欣欣也从“北京来的干部”,变成了村民口中随叫随到的“自家人”。这份蜕变的背后,是光大集团4年期间累计投入657.8万元无偿帮扶资金、16个落地项目的支撑,是“集团统筹+分支助力+村社落实”的政企协同实践,更是3109名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奋斗。

2025年9月的月报结尾,杨欣欣写下:“下个月帮黄精加工厂对接完资金,羊肚菌开始布种,就回去陪丫头们去一次博物馆,告诉她们爸爸没辜负‘担当作为’,也没辜负栗山坪的乡亲”。乡村的夜色渐浓,村部那盏陪伴杨欣欣走过700多个日夜的灯还亮着,窗子里映出他整理资料的身影,桌上摊着当月工作月报、黄精加工厂资金申请材料、各类项目实施方案、村民一户一策台账,每一页纸、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栗山坪村的变迁和乡亲们的盼头。

这份政企同心绘就的振兴答卷,既是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任务的扎实回应,也为新时代央企助力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展现了一条具体可感的实践路径。未来仍将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新化新闻网

作者:龚端翔 杨欣欣

编辑:曾斌初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